2013年1月11日,当本学期最后一门考试课程宣布顺利结束后,我接到了法学院刘涛副书记的电话通知,明天,也就是元月12日,我们要去市中区党家走访一名贫困生的家庭。
带着学校领导的嘱托,带着学院领导的关心,带着不算太厚重的一点礼物,我们一行五人出发了。迈出济南大学校门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心里已经装载了沉甸甸的一份责任,神圣又庄严。年关到来之前,我们终于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贫困生一点安慰,这,我们可以做到!
车子行驶了约半个小时,几番打听,我们来到了贫困生的家——党家庄罗而村。据辅导员老师介绍,这名贫困生在学校是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从表面看,孩子的性格很阳光很开朗,平时表现也很积极乐观。但是通过与家长近距离的接触,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才知道,实质上孩子心里很自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关心贫困生不仅要从物质方面给予帮助,更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给予他们精神上的细心呵护与关怀。
贫困,不是我的错
走进周秀君的家,我们同行的几个人几乎都感受到了两个字—“清贫”,本来五年前就盖起来的房子,面积不算小,上下两层的楼房(据说这是因为村里统一规划,所有村民必须建成一样的户型),但进到室内才发现没有任何的装饰,甚至连门窗都不全。家里除了一台老式电视机和一个电饭锅就没见别的家电,周秀君姐弟俩的房间里也仅仅是各放了一张床,其余的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更罔论什么现代化的时尚家居。
周秀君的奶奶告诉我们,其实,如果不是意外,这应该还算是一个不错的普通农村家庭。周秀君的父亲因为几年前在村里开拖拉机撞伤了路人遭遇了一场车祸,尽管当时赔付的钱款不是很多但足以致贫,对于一个以种地为生的农村家庭,一旦遇到没完没了的官司,陷入经济纠纷就很难东山再起,何况,还要负担姐弟两人的上学费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周秀君还有一个读初中的弟弟,他姐弟俩的学费书费来源基本都是靠父母打工赚来的那一两千块钱月工资。好在周秀君是个比较懂事的孩子,她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积极给村里的孩子们补习功课,力所能及地办个小班,2012年的夏天,一个暑假下来,竟然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她说这些钱差不多够自己的学费了。
在和学院领导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学校有一定量的助学金来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然而有的贫困生虽然极其需要资助,却碍于面子或尊严而羞于开口申请助学金,甚至当老师找到他们时,还不承认自己是贫困生。这是不能正视贫困的一种表现。
贫困不是谁的错,它是与整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发展现状相联系的。既然贫困无法逃避,那就要坚强面对。有人说过“苦难本是一条狗。生活中,它不经意就向我们扑来。如果我们畏惧、躲避,它就凶残地追着我们不放;如果我们直起身子,挥舞着拳头向它大声吆喝,它就只有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走。”无数事例证明,贫困和苦难都是人生的一剂良药。你把它当成负担背在身上,它就是你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然而当你用正确的心态看待它时,它就是你奋发进取的源源动力。我觉得我们以后在工作中要将以上道理向贫困生讲透,让他们正视贫困。我们要引学生敢于面对生活的压力,正确理解贫困、正视贫困,从而化解贫困。
我贫困, 但我更坚强自信
看看那些身边的例子,很多贫困生在遇到坎坷时更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在与周边同学的对比中,他们多数是由于个人家庭生活背景的差异,与人比较中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的甚至不敢与其他同学过多交流,担心别人会因为自己的家庭贫困而瞧不起自己,导致一些同学自我封闭、拒绝向别人敞开心扉,甚至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对于这部分同学,生活在他们身边的各个层面应该主动接近他们,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尽可能多的获取他们的信息,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前提下给予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帮助。
外界的点点滴滴时刻影响着贫困生的精神世界。我们看到,一方面,他们貌似坚强地直面人生;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在脆弱地咀嚼苦涩。但与外界的干扰相比,贫困生的自我设障更可怕。针对这一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第一,更多地关心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不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爱遗忘的角落”。第二,多数贫困孩子具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如勤俭节约、正直善良、刻苦自律。我们应不断创造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展示他们的优点,鼓励引导他们进步,帮助他们逐渐摆脱自卑的阴影,变得坚强自信。第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给他们创造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和交往中融入班级,感受到集体的活力与温暖。第四,引导全班同学树立“平等、博爱”的思想。在班级中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追求物质享受,创造出一种“人人以朴素、自然、俭约为荣,以浪费、奢侈、豪华为耻”的班级氛围。第五,还要力所能及地关心贫困生的家庭。贫困生多数是进城务工人员、下岗职工、残疾人员或单亲家庭的子女。他们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社会“帮、扶、助”的对象,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压抑、甚至自暴自弃的倾向。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人贫不能志短,我们应鼓励贫困生的家人为孩子树立乐观、自信、坚强的榜样。总之,在指导贫困生进行自我心态调整的同时,还要给他们创造二个平等、和谐的生活环境。只有内外结合,才能帮助他们逐渐走出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达到“心理脱贫”的目的。
通过与周秀君的短暂接触,我发现这就是一个非常坚强而自信的女孩,虽然生活给了她很多磨难,但我们从她的眼神里更多地读出了追求,以及失败后的不服输。她告诉了我们很多想法,比如考研、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我想,哪怕就是失败,生活对于这样一个乐观的孩子也不会太不公平吧,她一定能实现梦想!
让我们一起做贫困的精神贵族
我们应该引导贫困生以这样的心态接受捐助:今天我接受援助,是因为我比别人更需要。与此同时,还应告诉我们的学生去正确地理解感恩并且学会感恩。虽然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但对于接受了资助的贫困生,应劝慰他们不必将感恩戴德的事压在心头,成为新的心理负担。这是因为,从资助者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得到报答,而是希望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以便将来对家庭和社会多做贡献。
一位著名人士曾经说过,“我有时一文不名,但我从不贫穷。缺钱是经济状态,贫穷则是一种心态。”面对贫困的学生,为师者在给予他们物质资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缓解沉重的心理压力,获得一种直面困难、战胜困难的无形力量,让他们虽贫犹富,让美丽的人生从贫困中走来。
最近读到一篇博客文章,颇有感触,在这里不妨引用一下:谈到贵族精神,我们总喜欢联想到英国的绅士,那是一群具有贵族气质和血统的男人,不但拥有强悍的身体,还具有超人的智慧和优秀的品格,伊顿公学是英国最优秀的贵族学校。
在这里,学生们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饭,每天接受严格的训练,比平民学校的学生还要苦。有人问,这些苦行僧式的生活同贵族精神究竟有何联系?
这不稀奇,因为西方所崇尚的贵族精神不是暴发户精神,它从不与平民的精神对立,更不意味着养尊处优、悠闲奢华,而是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
很多人理解的贵族生活就是住别墅、买宾利车、打高尔夫,就是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这不是贵族精神,这是暴发户精神。在很多人意识里,富与贵没区别。事实上这是两回事儿。富是物质的,贵是精神的。
我认为,真正的贵族精神,有三个重要的支柱——
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二是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
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