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就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总体目标:转变教育观念,以思政课课程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课程体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
二、基本原则
(一)体现时代性
要从时代的高度去审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念、体系、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
(二)把握规律性
要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入调查研究,把握高等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
(三)富于创造性
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要求,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增强实效性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上下功夫,提高我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主要内容
(一)把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1、创新课内教学方式
一是采取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学新模式。
课堂讲授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专题讲座打破教材章、节、目的界限,构建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主题鲜明突出的若干教学专题,体现课程的针对性、前沿性和现实性。
课堂讲授打破固定由一个教师从课程开头讲到课程结束的传统做法,对每个主讲教师根据研究特长进行专题分工,固定负责1-2个专题。在教师讲授完1-2个专题之后,要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组讨论。以8-10人为一组。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
二是主讲教师讲授和助教辅导相结合。
把思政课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分成2-3个教学小组。每个教学小组有主讲教师和助教组成。主讲教师必须是本课程的业务骨干,主要负责专题讲授和本课程组的教学管理。助教主要辅助主讲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实践环节。吸收在校研究生辅助教师做助教工作。
三是积极探讨案例教学法。
教师围绕教学目的,把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引入课堂,提供仿真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让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
四是指导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撰写演讲稿,开展主题演讲活动。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演讲活动,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提交活动方案。
2、创新课外教学环节
一是设立音像学堂。
设立济大音像学堂(思政版),针对课程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资料片,由任课教师负责播放。根据播放内容,要求学生写观后感。
二是阅读经典。
教师负责向学生推荐经典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提交读书报告。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读书报告活动。
三是开设网络课堂。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设网络课堂,构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堂教学与网上咨询相结合,学习书本知识与浏览多媒体信息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相结合。
四是建立答疑制度。
设立专用答疑室,由任课教师每周抽出2个学时进行答疑。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学术报告、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大型征文等活动,指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校园公益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志愿服务、知识竞赛,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加强切身体验。
3、创新社会实践环节
一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社会活动。
把社会实践教学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指导和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的内容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来确定)、参观访问、社会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整合校内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由思政课教研部、宣传部、团委、学工处等部门负责编制统一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与方案,由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等共同组织,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是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
要求学生对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研,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调研报告。学生以自然班级为单位自由组合(原则上不得跨班)组成撰写小组,每小组最多不超过8人。社会调查报告包含调查题目、调查地点、调查方式、调查对象、小组成员分工明细、调查报告正文(包括概况、分析、建议、结语等)。由教师全程指导社会调查的各个环节。
三是实施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依托和平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外部教育和自身体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进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
四是建设“思政课”实践基地。
与博物馆、党史纪念馆、示范性农村、优秀企业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考察、参观和学习。
(二)把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1、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认识
要在全校营造教书育人、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认识。专业课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2、提高各学院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各学院党委应组织本院教师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习、交流,邀请校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专家为教师做讲座,不断提高本院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
3、严格教育教学纪律
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在讲台上和教材中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学校建立问责机制。
4、考评任课教师的教书育人情况
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每年定期对任课教师的教书育人情况进行考评,并将教师教书育人的情况作为职务聘任、年度考核等的重要依据。
5、加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
各学院要利用各种形式加强本学院专业课教师同思政课教师的思想交流和沟通。吸引和鼓励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关的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政课教学任务。
(三)把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日常行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1、把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渗透到思政课教学中来
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各自课程的特点,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设计教学内容,要把大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中发生的突出问题放在思政课课堂上开展专题研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教会学生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注重情感教学,使大学生所学理论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思政课教师应该利用思政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学,摒弃传统的强制、反理性的作法,坚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通过大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内省探究,把所学理论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3、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
畅通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密切接触的渠道,思政课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座谈、聊天,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
4、建立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管理机制
加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两支队伍建设,加强沟通交流,定期召开情况交流会,开展研讨活动。鼓励思政课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同时,选拔优秀的学生工作者承担一定量的理论课教学任务。
5、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把学生出勤率、课堂提问、课堂回答、课堂讨论等活动纳入学生总成绩,同时,将其日常行为表现也纳入考核范围,鼓励学生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参加学雷锋活动及社会公益活动。
(四)把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党团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1、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党的相关知识的传授
要通过对党的相关知识的传授,让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不断增强对党的热爱、信任和忠诚,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2、充分发挥党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党校每年要定期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加强对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
3、严格把好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关和党员发展关
在考察积极分子和发展预备党员时,要重点考察其政治理论素养是否提高,党性修养是否提高,道德观念和法纪意识是否增强,先锋模范作用是否增强。思政课成绩不合格者和思想政治表现不突出的学生不得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发展对象,不得入党。
4、充分利用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使党组织的影响力延伸触及到每一个大学生。建立学生党员联系学生班组、学生宿舍和学生个人的制度,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校园空间的全覆盖。
5、加强共青团建设,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按照党的要求加强团员青年的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要经常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做好耐心的疏导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共青团员入党工作。
6、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喜闻乐见的活动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大学生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在活动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使大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改革思政课考核评价方式
要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学生成绩的做法,采取全过程考核的方法,把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加大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
评定平时成绩,一要根据学生小组讨论的成绩、学生演讲情况、读书报告、调研报告、课程论文等平时作业情况和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奖惩情况等。二要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
四、保障条件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按照国家规定,以1:400的师生比例配备思政课教师。在教师的选任上实行比其他课程更为严格的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采取措施,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选拔、引进力度。加大对思政课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利用中央五部委培养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的研修计划,使更多的教师得到培训;通过包括教育部实施的思政课教师攻读学位支持计划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学历层次。
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政课教研部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性认识。设置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专任教师进行考察学习等社会实践活动。
(二)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估体制,强化质量监控
一是建立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制度。
将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化,要求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严格实行听课、评课制度,各教研室主任每学期必须听课5次以上,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3次以上,并有听课、评课记录。
二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检查制度,每学期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课堂授课、教案讲稿、实践活动指导情况、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学生作业批改、课堂管理等项内容。
(三)推进科研与教学的互动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确立学科建设方向,组建学科梯队,确立学科带头人、方向带头人、学术骨干、学术新秀,使每位教师有明确的学科归属与学术研究方向,加强专业化的理论研究,以科研促教学,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四)加强对大学生思政课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分管思政课工作的党委领导应每学期召开一次思政课老师座谈会;建立思政课教研部、宣传部、团委、学工处联席会议制度及资源共享制度,形成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合力。
(五)保障思政课教学经费投入
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要求,学校按学生总数每生每年20元的标准作为思政课教学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进修、学术交流、购置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参加社会实践教育等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