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教育资源深度整合与协同共享,2025年3月26日,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市中区教体局、济南兴隆K15+教育联盟在泉泽小学顺利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立志、院长助理杨燕、青年教师薛冬冬,市中区教体局教研室主任孟晓健,济南兴隆K15+教育联盟各成员校杨洋、徐彬校长以及思政课教师参加研讨活动。

研讨活动开展前,与会人员走进小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观摩了以《学会尊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等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展示。课堂通过情境模拟、课本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的实践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吸收。“小学课堂重情感浸润,初中课堂强理性思辨,这种阶梯式设计为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提供了样本。”杨燕在点评中指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课堂衔接的重要性。

在研讨环节,大家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交流。一是课程体系贯通。孟晓健提出“主题螺旋上升”理论,建议将“爱国主义”分解为小学“爱家乡”、初中“爱文化”、大学“爱制度”的递进式教学目标,并结合不同学段教育对象的不同认知特点去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育人工作。二是师资协同培养。杨洋指出应多建立不同学段教师间的互通机制,多交流,常沟通,尤其可以增进相同主题不同教法的理念互鉴。三是数字资源共享。徐彬强调了应充分借助数字技术力量,开发“思政教育数字孪生平台”,高效化实现大中小学思政教案库、案例池的智能匹配与动态更新。思政课教师一致认为,“要打破学段壁垒,建立覆盖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思政素养成长档案’,真正做到“可持续”育人和“可持续”共建。最后,杨立志总结提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兴隆K15+教育联盟在既有合作的基础上,可以从共建实践基地、共编特色教材、共建优秀案例、共研评价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与兴隆K15+教育联盟各成员校的合作,联合开发覆盖大中小学的阶梯式思政教学图谱,拓展“双师课堂”与智慧教育平台共建,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与中小学思政教育实践场景的深度互嵌,锚定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在实践探索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